“滚滚长江东逝水富途证券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这首由明代才子杨慎所作的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,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时间如江水般奔流不息,英雄人物终将被历史的浪花淘洗殆尽,而世事的成败得失也终归虚空,唯有那永恒的青山和夕阳依旧见证着沧桑变幻。
杨慎,明朝首辅杨廷和的儿子,是明代文坛上极负盛名的才子。即使放在同时代与解缙、唐伯虎相比,他也毫不逊色,文采与学识皆为翘楚。然而命运却多舛,杨慎被嘉靖皇帝流放云南多年,最终也未能归乡,而是在那片偏远之地结束了生命。
被流放的岁月整整长达三十五年,期间虽有六次大赦,却每次都将杨慎排除在外。虽然因父亲杨廷和病重去世等缘由,杨慎曾几度暂时离开云南,但最终总是被嘉靖派人押送回去。即便明律有规定,六十岁以上的犯人可赎身回家,然而无人敢触怒嘉靖皇帝,杨慎只能在流放之地渐渐老去。
那么,杨慎究竟犯了什么错,令嘉靖如此忌恨多年?他出身显赫,生于书香门第,父亲是朝中高官,杨慎自幼受良好熏陶,学识渊博。自小被誉为神童,年少时就能写出令人惊叹的诗句,广受乡里称赞。
展开剩余82%1511年,杨慎以殿试状元的身份光荣登场。依规,前三名状元可直接授官,他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,官途一片光明。杨慎前半生可谓光辉灿烂,只要顺着既定轨迹前行,未来必将大有作为。
入仕之后,杨慎官运亨通。刚进翰林院便受重用,尽管为继母守孝三年,但归朝后依然稳坐朝堂重臣位置。时任皇帝嘉靖也十分欣赏他,甚至特召杨慎入宫,破格以六品官员身份担任“经筵讲官”,而此职位一般仅授予一二品大臣,可见其受宠程度。
杨慎的生活几乎是一帆风顺,聪慧过人,科举一次即中状元,入朝受嘉靖宠爱。然而,顺遂的道路也使他缺少了面对政治风波的经验,尤其对嘉靖的变化莫测和权谋手腕毫无防备。他不了解“伴君如伴虎”的道理,嘉靖的宠爱转瞬即逝。
嘉靖继位并非正常太子传承富途证券,他是明武宗无嗣后由内阁选中登基的。原本被视为容易控制的宗室子弟,却逐渐展露出对权力的强烈执念。嘉靖上位初期便与大臣们围绕亲生父母封号祭祀问题爆发激烈争议。
所谓的“大礼议”,是继位仅六天后开始的,朝臣们认为嘉靖应尊明武宗为父,因两人兄终弟及。但嘉靖坚持认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“皇考”,此举违背了传统伦理,引起文官集团强烈反对。君臣之间针锋相对,拉锯战持续了整整三年。
最终嘉靖胜出,反对者付出惨重代价。首辅杨廷和被迫退休,杨慎则愤怒不平,召集两百多位朝臣罢工,于左顺门逼迫嘉靖改正,甚至言辞激烈地指出“国家养士百五十年,仗节死义,正在今日”,激怒皇帝。
嘉靖震怒,毫不留情地严惩反对者。八十多名四品以上官员被定罪,一百多名五品以下被当庭杖责,其中十六人被打死,这场庭杖被称为明朝历史上最惨烈的政治镇压。杨慎先后被廷杖两次,几乎昏死,若非顾及杨廷和的面子,杨慎可能早已命丧狱中。
伤势未愈,杨慎即遭流放云南永昌卫,终身不得回朝。云南当时瘴气弥漫,环境恶劣,是官场流放犯人的地狱。嘉靖对杨慎的惩罚极为严厉,堪称从天堂跌入地狱。
被流放时富途证券,杨慎不过三十七岁,正值壮年,人生下半程才刚刚开始。昔日宫廷宠臣沦为被监押的囚徒,地位与生活的巨大落差令人心碎。漫长的流放岁月,无论身心都是极大折磨。
但初抵云南,杨慎渐渐发现这里除生活艰苦外,民风淳朴,当地官员和百姓并未因他身份而轻视,反倒因仰慕其才名而欢迎他。云南自古偏远荒蛮,满腹经纶的杨慎被尊重,官民为其提供优渥的生活保障,希望他能开设学堂,著书立说,教化百姓。
当地官员对杨慎的行动自由限制极少,只要不越过边界,他可以随意游历。经过一段低沉期,杨慎感受到了民众的真诚,也意识到只要嘉靖在位,他无望回京,便决定在这片乡野之地开讲学坛,立志以另一种方式留名青史。
流放期间,杨慎游历滇南各地,开设讲堂,收徒授业,极大推动了当地教育发展。许多原本无缘科举的乡子得以冲破地域限制,考中进士不计其数。不仅如此,杨慎亦具武将才能,曾带领家奴平定叛乱,拯救一方百姓。
日久天长,杨慎渐渐适应了这平和简朴的生活,喜爱与淳朴乡民和渴求知识的学子相伴。穿竹杖芒鞋轻松游历之乐,替代了昔日宫廷的尔虞我诈。数载流放间,他读书无数,写下诸多感悟,这些文字被整理流传,影响深远。
流放期间,杨廷和因思念儿子而多次病倒,杨慎曾向嘉靖请求探视,嘉靖偶尔允许。杨慎因此几度返乡奔丧、探亲,但逗留时间均短,嘉靖催他迅速回云南服刑。
每次回乡路过四川泸州时,杨慎望着滚滚江水,感慨万千,遂写下那脍炙人口的名篇《临江仙》,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”,恰是其人生写照。
杨慎流放期间,只有少数几年能与夫人黄峨共处。非因黄峨不堪艰苦,而是杨慎不愿让夫人受苦。黄峨本是才女,夫妻感情深厚。多次想陪同流放,均被拒绝,唯有杨廷和病重时,杨慎才同意黄峨随行。
两人在云南相依为命,携手共度艰难时光。黄峨与杨慎对诗吟曲,教书育人,成为当时女性的典范。嘉靖八年,杨廷和去世,杨慎回乡奔丧,办完丧事后,考虑到夫人难以忍受贫瘠之地,便以家务繁忙为由,独自返云南,走完生命最后旅程。
最终,杨慎客死异乡,终年七十二岁。流放岁月虽苦,却成就了他一部鸿篇巨制——《韬晦术》。书中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的名言,揭示了才华横溢者必须懂得隐藏锋芒,低调处世的智慧。
杨慎用一生沉痛经历,深刻体会“韬晦”的哲理,劝诫后人即便身居高位,也应谨慎行事,不轻易暴露自己于风口浪尖。但当他悟出此理时,已是暮年迟暮。
人生无假设富途证券,没有回头路。尽管流放让杨慎无法实现治国理想,却赋予他足够时间读书写作,以另一种方式铭刻历史。愿我们借鉴他的经历,学会《韬晦术》中的为人之道,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