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巴西圣保罗,当地学者马蒂亚斯·斯佩克托撰文指出,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对印度和巴西两大新兴经济体征收高达50%的关税,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贸易措施,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胁迫。美国要求印度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万银配资,同时要求巴西政府撤销对前总统博索纳罗的指控,显然是企图通过经济压力塑造对他有利的外交和内政局面。
然而,与日韩和欧洲一些国家往往选择妥协不同,印度与巴西却表现出强硬姿态,并未因关税压力而退让。它们采取的办法,是政治学界常称的“战略对冲”——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,尽可能拓展多重合作渠道,降低对任何单一大国的依赖,从而保持回旋余地。
战略对冲的逻辑:大国夹缝中的生存之道战略对冲的逻辑类似于投资者分散资产风险。对于国家而言,就是在外交与经济关系上广泛布局,避免把命运寄托于某一个大国身上。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给自足,而是让自己始终有替代方案,从而避免在大国博弈中成为“待宰羔羊”。
上世纪90年代,美国沉醉于单极霸权的“黄金年代”时,巴西和印度已因对美国实力的天然警惕而悄然布局替代网络。它们看在眼里的,是美国经常对自己不利的问题避而不谈,却在涉及国际规则时坚持“我定规则,你们遵从”。这种选择性解释的所谓“基于规则的秩序”,让新兴国家深知:再友善的霸权者也可能滥用权力,因此不能完全依赖美国。
如今,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,巴西与印度的谨慎布局反倒成为抵御压力的底牌。
万银配资
面对美国关税,巴西出口商加快了与非洲、中东、东南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合作谈判,试图迅速寻找替代市场。虽然这些市场难以完全取代美国庞大的消费能力,但足以形成缓冲带,让巴西在面对华盛顿时不至于毫无选择。
巴西政府的态度也十分明确:抵抗并非出于反美,而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与独立决策权。哪怕在巨大压力下,巴西仍保持与美国的外交沟通渠道畅通,这种平衡姿态使其在抵抗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。
与巴西相似,印度企业也在加速推动各类产品在全球市场的认证和审批,减少出口依赖。同时,印度政府重启多项绕开华盛顿的贸易谈判,力争稳固与欧盟、日本乃至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。
对印度而言,特朗普将其称作“死亡经济体”的羞辱性言论,更加坚定了其抵制的决心。印度长期以“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”自居,特朗普的评价不仅伤及经济利益,更刺痛了民族自尊。正因此,莫迪政府采取了更为强硬的姿态,明确表示要保护农民与中小企业的利益,不会轻易在美方压力下妥协。
巴西与印度的反击不仅仅是两国自身的选择,更对全球格局产生示范效应。如果这两大新兴经济体能够成功顶住美国的关税攻势,其他国家也会意识到:美国的经济胁迫并非无法抵御,关键在于提前构建替代性关系网络。
但这种“战略对冲”并非零成本。它要求国家在外交、经济、军事多方面投入大量资源,维持多重关系意味着必须在不同大国之间不断周旋,且无法完全信任任何一方。这种做法虽然能换取更多的自由度,却也让世界秩序更加分裂与动荡,逐步回到20世纪初那种多极竞争、国际机构软弱无力的局面。
对于美国而言,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政治红利,但长远看却会加速美国霸权的衰落。每一次武断的制裁,都是在提醒其他国家:依赖美国充满风险。结果是,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牺牲效率去追求自主权,哪怕成本更高,也要确保安全与独立。
对世界来说,这样的格局并非福音。美国人可能会因供应链割裂而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;巴西和印度也可能在技术进口和国内产业发展上承受压力。整体而言,全球经济将陷入更动荡、更贫瘠的境地。
当前局面并非不可逆转。美国若能放弃动辄施压的单边手段,以妥协和耐心外交取代经济胁迫,仍可能维持其国际影响力。而巴西和印度则可在共同利益领域加强合作,例如科技、能源、气候治理等,从而在对冲的同时保持局部稳定。
问题的关键已不在于旧秩序能否挽回,而是世界能否在混乱中及时建立新的规则体系。巴西与印度的选择万银配资,已经清晰地展示出:新兴国家不再愿意只是被动接受,而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参与重塑未来格局。
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